特約評論員/艾佩韋
文化和旅游部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十四五”期間,我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項目達到44項,數量居世界第一。我國非遺保護成果突出,非遺正日益融入當代生活,綻放新光彩。
非遺,是時間長河中代代相傳的人類智慧結晶,也是連接民族歷史與未來的文化之橋。在悠久的文明進程中,綿延五千年且從未中斷的中華文明,書寫在一個個典籍文脈的字符間,編織在一匹匹織錦絲綢的經緯里,傳唱在一首首戲曲歌謠的旋律中,凝結成一項項無比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今日之中國,非遺保護傳承融入文化戰略,正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活力,擦亮中華文明“金名片”。
非遺無價,保護有方。羌年打開民俗活動賡續傳承的“新窗口”,木拱橋奏響文化和自然生態協同保護的“協奏曲”,云錦成就古老非遺織造技術的“新表達”,我國非遺文化在系統性保護中結出累累碩果。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居世界第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實施,31個省(區、市)出臺非遺保護條例,非遺保護的法治網越織越密;14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通過驗收,國家級、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達到276個等等,直觀的數字、亮眼的成績,印證了非遺保護的務實舉措,助推中華文明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關鍵在人,傳承人的系統培養和能力提升是非遺能夠有效保護和賡續傳承的重要因素。“十四五”時期,中國非遺傳承人研培計劃深入實施,支持130所院校舉辦435期研培班,延伸培訓人數達10萬人次;高校培養非遺人才的資源優勢持續發力,100余所高校設立非遺保護本科專業和相關研究方向;中國非遺館及浙江、廣東、新疆等9個省級非遺館開放運營,累計對2290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開展記錄。從源頭上建立傳承人資源庫,從培養上整合各方教育資源,從聯動上匯聚社會合力,系列舉措激活人才培養“一池春水”,為非遺傳承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力量。
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根于實踐土壤、內嵌于日常生活,從來都不是靜態的文化符號,而是活態的文化有機體。迎來春節,全世界華人辭舊迎新,越來越多外國朋友開啟“China Travel”,感受別樣的節日氛圍;坐在臺下,人們欣賞著別具特色的京劇、昆劇等優秀節目,向往的美好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走進街巷,剪紙花樣擺件等文創產品琳瑯滿目,針灸理療、太極拳運動等隨處可見。可以說,非遺日益融入人們生活、融合旅游產業,不斷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2024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收達141510億元,同比增長6%,非遺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正加速向社會價值、經濟價值轉化。
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與國脈相連。一項項非遺,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堅持乘勢而上,持續加大非遺保護傳承利用力度,著力護文明之火種,傳永續之文脈,非遺這張中華文明“金名片”必將越擦越亮,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艾佩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