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太湖煙波浩渺,一座由多艘作業船串聯而成的巨型水上平臺靜臥湖面,宛如守護碧水的鋼鐵堡壘。這便是我國自主研發、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首創生態清淤綠色智能一體化水上平臺——“太湖之光”。9月23日,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網絡主題采訪采風活動來到“太湖之光”,其“淤泥不占地、余水不上岸”的硬核技術,不僅為全球河湖治理樹起新標桿,更讓到訪記者深深震撼于中國智造的力量。

太湖是長三角地區的重要水源地與生態屏障。盡管近年來水質持續改善,但沉積湖底數十年的富營養化底泥,仍是威脅水質根本好轉的“隱形病灶”。治理太湖,清淤必先破局。傳統清淤方式是將淤泥挖出后運至岸邊露天堆放,依靠自然風干。不但刺鼻異味令人難以忍受,而且會對周邊生態造成顯著破壞。
“正因如此,設計團隊萌生了一個大膽構想——要讓清淤產生的淤泥、余水全在船上處理,不占一寸岸線土地。”中交天津航道局華東公司太湖項目部副經理、“太湖之光”青年研發工程師辛永濤回憶說。
2023年,中交天津航道局率先攻關,設計研制出智能清淤平臺船“太湖之星”。該船由疏挖系統、除雜調絮系統及脫水減容系統組成。淤泥被從湖底抽吸上船后,經過篩分、調絮、泥水分離、壓榨脫水等一系列環節,最終形成一個個固化泥餅。泥餅直接運輸上岸,進行資源化利用,擺脫了對岸邊的土地占用和環境影響,但作業產生的余水仍要上岸處理后才能達標排放。
“要直排回太湖,水質必須達到地表湖庫Ⅲ類及以上標準。若在陸地,至少需3000平方米建處理廠;要在水上平臺的狹小空間里實現目標,選對水處理技術成了破局關鍵。”辛永濤告訴記者,團隊歷經多次試驗比對,結合自身技術積淀,最終自主研發出“生化+V-MBR”系統,使升級后的“太湖之光”可以在有限空間內高效處理余水,并達到排放標準。

記者透過監控大屏看到,環保清淤船“太湖浚清2號”的絞吸頭伸入湖底,如同一把精準的“水下手術刀”,緊貼湖底剝離淤泥;再經一條蜿蜒的輸泥管道,將泥漿源源不斷輸送至篩分調節船“太湖之光1號”。
“這是清淤的關鍵。”辛永濤指著眼前的6臺篩分機介紹,淤泥穿過雙層篩網,貝殼、泥球等雜質被盡數濾除,實現“瘦身”;隨后投放絮凝劑進一步提純,最終淤泥變成泥餅,“就像‘鹵水點豆腐’一般!”
若說“太湖之光1號”是清淤作業的“物料中轉場”,與之相連的“太湖之光2號”“太湖之光3號”兩艘脫水減容船,便是名副其實的“核心操作臺”:進漿、壓榨、卸泥,流程環環相扣;上方,上百組板框壓濾機協同作業;下方,清水汩汩匯入管道。不到一個半小時,泥水徹底分離,形成一塊塊兩米見方的規整泥餅,經皮帶機傳送至駁船,運往礦坑填埋。而余水則由“太湖之光5號”深度凈化,總氮含量降至1毫克/升以下,穩定達到地表湖庫Ⅲ類水質,安全回排太湖。據估算,“太湖之光”日清淤量達8000立方米,相當于填滿3.2個標準泳池。
“我國江河湖庫資源豐富,每年江河湖庫泥沙淤積量超50億立方米,相當于能填滿一整座太湖。2010年以前,我國清淤裝備相對落后,‘買船挖泥’成無奈之選。”辛永濤說,如今,有了完善產業體系和強大產業協同做支撐,國產清淤裝備正在朝著領跑全球快速跨越,這才誕生了如今世界首創的“太湖之光”。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陸威 華蘇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