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蘇超四強戰火將燃,人們或許會追問 “誰將奪冠”,但真正定義這場賽事的,從不是獎杯歸屬,而是空調維修師許俊杰汗濕的球衣、高三門將嚴子航書桌里的手套、燒烤店老板娘張敬宇廣告牌上的 “常州加油”,是這群普通人用 “工裝換球衣” 的日常,在競技之外,寫下了體育最本真的模樣。蘇超的收官,從不是一場賽事的終點,而是普通人熱愛的 “新起點”,它用一場民間足球的狂歡,重新回答了 “體育為何存在”“青春何為” 的命題,讓 “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 有了最樸素也最深刻的注腳。
![]()
蘇超的深層價值,在于它打破了 “體育只屬于專業者” 的壁壘,讓 “足球夢” 從職業賽場的聚光燈下,落到了市井生活的煙火氣里。從前職業球員張衛帶著非職業隊友 “為城市而戰”,到水務職員蔡明哲把管網管理的 “嚴謹” 變成后衛線上的 “堅守”,再到許俊杰 “夏天修空調、夜晚練球” 的平衡 —— 他們證明,體育從不是 “少數人的盛宴”,而是 “多數人的生活方式”。決賽的冠亞軍會被銘記,但更該被記住的,是許俊杰那句 “只要有機會,明年還來” 的篤定,是宿遷隊徐達 “年輕隊伍明年再戰” 的期待:蘇超的 “收官”,不過是這些熱愛的 “中場休息”,當明年的哨聲再響,依然會有普通人放下工具、合上書本、關掉燒烤架,奔向屬于他們的綠茵場。這種 “生生不息”,遠比一座獎杯更有力量。
它更讓 “青春” 脫離了年齡的桎梏,成為一種 “敢為熱愛行動” 的狀態。17 歲的嚴子航把蘇超的歷練變成高考的 “沖勁”,30 多歲的許俊杰用 “做熱愛的事永遠不累” 對抗生活的疲憊,張敬宇用小燒烤店的煙火氣為球隊 “站臺”—— 在蘇超的敘事里,青春從不是 18 歲的專屬,而是 “不向生活妥協、不給熱愛設限” 的勇氣。決賽收官,看似是一屆賽事的結束,實則是無數 “青春故事” 的開篇:嚴子航會帶著足球教給他的 “冷靜” 沖刺高考,徐達的年輕隊友會在明年站上更多賽場,蔡明哲會繼續把 “逆襲” 的經驗傳給更多年輕人。蘇超就像一個 “青春孵化器”,它讓每個參與者在奔跑中找到自己的 “成長答案”,而這份答案,會帶著他們走向賽場之外的人生新階段。
更難得的是,蘇超用一場賽事,織就了一張 “人與城市” 的情感聯結網。當球員為南通、無錫、常州的榮譽奔跑,當球迷在場邊喊出 “不要放棄”,當常州政府開放免費停車場、保安幫球迷現場預約 —— 足球成了城市溫情的 “粘合劑”。即便決賽收官,不是這份聯結的斷裂,而是它的 “固化”:那些在賽場邊的吶喊、球衣上的城市名字、燒烤店里的球迷打卡,會變成城市記憶的一部分,讓 “蘇超” 不再只是一個賽事名稱,而是 “城市認同感” 的符號。就像張敬宇說 “全家人都喜歡常州,所以支持它的足球”,蘇超的意義早已超越競技,它讓普通人通過熱愛,更深地扎根于自己生活的土地,讓城市因這些鮮活的故事,更有溫度。
蘇超最動人的,從不是賽場上的 “絕殺” 與 “逆轉”,而是它讓每個普通人相信:熱愛不必 “驚天動地”,可以藏在 “修完空調去訓練” 的間隙里,藏在 “刷題累了摸一摸手套” 的瞬間里,藏在 “用小廣告牌支持家鄉” 的心意里。這場賽事的 “收官”,不過是普通人熱愛遠征的 “第一程”: 只要還有人愿意為足球放下工具、拿起球衣,只要還有人相信 “做熱愛的事永遠不累”,蘇超的故事就不會結束,“青春華章” 就會在更多平凡人的生活里,繼續書寫下去。
畢竟,真正的體育精神,從不是 “贏過多少人”,而是 “始終不放棄熱愛”;真正的青春,也從不是 “永遠年輕”,而是 “永遠敢為熱愛心動”。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視頻 張楠 張笑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