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空全維度游覽長江、淮河、京杭運河、南水北調“四水交匯”的七河八島,是一種什么體驗?在古代水利工程“歸江十壩”與當代調水奇跡江都水利樞紐,古人的水工智慧和今人的傳承創新會給你帶來哪些感悟?
為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五年前在揚州考察時作出的“依托大型水利樞紐設施和江都水利樞紐展覽館,積極開展國情和水情教育”重要指示,10月12日,由揚州市新聞傳媒中心(集團)與江蘇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處聯合開展的“三維兩源 一覽古今”水陸空立體化水情教育研學活動試運行,首批來自全市的33名小學生代表化作33顆“小水滴”,走進江都水利樞紐,登上萬福大橋塔樓,游覽鳳凰島半邏灣,在碧水綠洲間、游樂體驗中,開啟了一場水情教育研學之旅。
走進江都水利樞紐,看亞洲最大泵站樞紐群如何調水
12日上午,在江都水利樞紐,33名小學生實地參觀了亞洲最大泵站樞紐群和南水北調東線江蘇展廳數字沙盤,了解世界最大調水工程的建設過程,及其如何改造自然實現一江清水向北流。
現場,孩子們觀看了3D電影,通過沉浸式影視、專業化講解,對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有了全面認知。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水患災害,眾多治水先賢們殫精竭慮,修筑歸海歸江堤、壩、閘紓解洪水,留下了豐厚的水文化遺產。”在江都水利樞紐展覽館,孩子們邊走邊記,了解國情水情。實地走訪,加上講解員的精彩講解,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有李冰都江堰,今有人民江都站。我們一定牢記習爺爺的囑托,增強節約水資源、保護水生態的思想意識和行動自覺,爭做新時代好少年。”育才小學學生王紫愷說。
登上萬福大橋塔樓,俯瞰“沒有圍墻的水利博物館”
在華夏大地的江淮平原之上,有一片長江、淮河、京杭運河、南水北調“四水交匯”的神奇土地,那便是揚州“運河十二景”之一的七河八島。這里不僅是自然風光和生態資源的寶庫,更是水工智慧與水利文化的生動課堂。
“小水滴”們登上萬福大橋塔樓,俯瞰七河八島,聽講解員講解島嶼成因,探索水閘調控水位的奧秘。
“真是雄偉壯觀!”站在萬福大橋塔樓上,向南看去,孩子們不禁發出聲聲贊嘆。而向北看去,壯觀的萬福閘正在不斷排水,空中鳥瞰,別有一番滋味。
“同學們知道七河八島分別是哪七條河、哪八座島嗎?”在塔樓上,講解員帶領孩子們用專業望遠鏡遠眺七河八島,問題式的講解,讓孩子們聽得認真,記得牢靠。
香蒲、節節草……從萬福大橋塔樓來到鳳凰島半邏灣,孩子們一邊走一邊認識路邊的各種植物。不遠處的河道內,不時有白鷺飛過。在半邏灣,進行親水體驗,開展互動游戲、即興朗誦,品嘗特色下午茶,孩子們深入了解了堤、閘、站、壩的區別,領悟古人因勢利導的水工智慧。
“七河八島河島相伴、水陸交織,有著很多堤、閘、站、壩,就是一座沒有圍墻的水利博物館。”汶河小學的湯訥言同學和剛認識的小伙伴分享著自己才掌握的知識。
有意思又有意義,打造國情和水情教育實境大課堂
行走于七河八島,孩子們用雙腳丈量著歷史與現實的交融。
古代,這里曾建有控制淮河、洪澤湖經里運河入長江水量的“歸江十壩”。
在江都水利樞紐展覽館,孩子們了解到,1950年毛主席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后,淮河入江水道及里運河開始進行大規模治理。至1973年,“歸江十壩”全部被現代歸江各閘所代替,完成了歷史使命。
同樣在江都水利樞紐,一塊刻有“源頭”二字的大石頭,引起了孩子們的注意。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兩個字意味著什么嗎?”講解員問。
“江都水利樞紐是世界最大調水工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孩子們齊聲回答。
通過講解,孩子們了解到,江都水利樞紐由4座大型電力抽水站、12座大中型水閘等組成,抽水能力達508立方米/秒,來自長江的清水就是從這里向北輸送的。更神奇的是,除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同樣南北走向的淮河入江水道和京杭運河也交匯于此。
在實境課堂,用腳丈量、用眼觀察、用心感受,孩子們收獲很大。“了解了‘歸江十壩’,感覺古代人治水很有智慧,但看了江都水利樞紐,又覺得還是現代人的調水工程更厲害。”一位孩子感慨地說。
“通過這次活動,我還對節約水資源、保護水生態,形成惜水愛水、節水護水的良好風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朱自清小學的徐末杉同學說。
據主辦方介紹,開展“三維兩源 一覽古今”水陸空立體化水情教育研學活動,旨在進一步傳承和弘揚水利智慧,開展國情和水情教育,引導青少年更好地節約水資源、保護水生態,推動全社會形成惜水愛水、節水護水的良好風尚。“接下來,研學活動的點位、內容和形式還將進一步完善,為揚州乃至全國青少年打造一個有意思又有意義的國情和水情教育實境大課堂。”
記者 劉冠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