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下簡稱南航)發布的一則通知,在高校學生群體中引發熱議。通知明確,2026屆本科畢業生可申請用四類成果替代畢業設計(論文),分別是高水平競賽獲獎、創新實踐項目結題、學術論文發表、發明專利授權。
多一把尺子衡量,就多一批人才成長。實際上,本科生畢業考核方式多樣化是對人才個性化需求的呼應。破除“唯畢業論文”的單一考核模式有利于激發大學生多樣化的潛能。南航的探索迅速引發廣泛共鳴,而這一嘗試并非個例。近年來,從研究生教育到本科教育,多所高校陸續啟動畢業考核改革,試圖打破“唯論文”的單一評價模式,讓人才的成長路徑從“獨木橋”邁向“立交橋”。
變革的核心在于回應社會對多元化人才的迫切需求。傳統畢業論文雖能系統鍛煉學生的學術素養,卻難以全面衡量實踐創新、技術應用等綜合能力。例如,浙江農林大學允許學生以“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國家級獎項替代論文,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支持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以網絡文學平臺簽約作品申請畢業。這些舉措讓擅長實踐創新的學生得以擺脫論文桎梏,在更廣闊的舞臺上證明自己的價值。
然而,打破“唯論文”并非降低標準,而是建立更科學、更嚴格的多元評價體系。南航要求替代成果必須體現學生核心貢獻,并通過校級答辯評審,通過率不超過三分之二;鄭州大學將專利研發、學科競賽納入畢業考核,并配套建設校企聯合研究院,讓學生在實踐中錘煉真本領。這些設計既防范“掛名成果”“代寫專利”等漏洞,也確保畢業成果與專業培養目標緊密契合。
評價體系從“獨木橋”轉向“立交橋”,本質是讓教育回歸因材施教的初心。對于學術型人才,論文仍是錘煉思維的重要方式;對于應用型人才,一項專利、一份調研報告或許更能體現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首都師范大學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院副院長蔡海龍指出,分類指導是改革的關鍵——研究型高校可強化論文的學術深度,應用型院校則需側重實踐成果的產業價值。差異化評價,無疑是人才多元成長理念的生動踐行。
當然,改革仍需直面挑戰。如何避免替代成果淪為“走過場”?如何保障評審的公平公正?南航的試點經驗表明,全過程監督、實質性答辯與市場認可三者結合,是筑牢質量防線的關鍵。在該校航空工程學院,選擇實踐畢業的學生平均獲得2.7個企業錄用通知,顯著高于傳統路徑。這證明,經得起檢驗的實踐成果不僅能反映學生能力,更能成為連接學業與就業的橋梁。
破“唯論文”,非為取消學術訓練,而是為每一種才華提供生長的可能;立“多元評價”,非為降低標準,而是讓人才評鑒更貼近真實世界的要求。讓評價的尺子從一把變為多把,我們迎來的不僅是教育模式的革新,更是一個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嶄新局面。(鐘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