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光冉冉過,佳節又重陽。10月29日,是2025年重陽節。一個社會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重陽節,這個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內涵的古老節日,在人們心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敬老行動從來不是一朝一夕的即興之舉,而是刻在每個中國人骨子里的精神底色。我國自先秦時期就有敬老傳統:《禮記》載,“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漢代時,朝廷制定有“賜米肉”的養老政策,將敬老納入法律;清代時,朝廷隆重舉辦“千叟宴”,在宮中宴請年滿60歲以上老人,來體現對長者的尊崇……關懷老人,是延續千年敬老傳統的精神內核。時至今日,我們更應該發揚傳統,以史為鏡,樹立正確的敬老精神,將敬老這一課題與時俱進拓展開去,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真正做到“老有所依”。
《2024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顯示,截至2024年末,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3.1億人,占總人口的22.0%;全國人均預期壽命已達79.0歲。我國社會老齡化程度越來越高,老齡人口不斷增多,意味著適老服務需求的增加,這對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課題。對老人的關懷不應只停留在口號上,而要化作覆蓋生活方方面面的溫暖行動。
關懷老人,要筑牢生活便利、資源優待的基礎保障。快節奏的當下,老年人現實面臨著“吃飯難、出行難、就醫難”的三難問題。近年來,針對老年人的需求,在相關問題上我國各地積極作為。在出行方面,全國各地積極投入無障礙環境建設,已完成1.3萬個城市公共汽電車站臺無障礙改造,推廣應用低地板及低入口城市公交車12萬余輛,打造了4000余條敬老愛老城市公交線路。在醫療保障和養老服務供給方面,截至2024年末,國家設置了超過48萬個家庭醫生團隊,對80歲以上高齡老人定期提供基本醫療和健康體檢,對失能失智、行動不便且有服務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全國各地共建設有養老機構和設施40.6萬個,養老床位合計799.3萬張。為了解決老年人吃飯難問題,各地多元并舉破解老年人用餐痛點,通過“政府補、社會捐、企業讓、個人掏”等模式,辦好家門口的各類居家養老便民食堂,讓老人花少錢吃好飯。這些舉措,實實在在地保障了老年人的基本需求,讓老人生活更安心、更放心、更舒心。
關懷老人,還要破解他們精神孤獨的時代困境。我國經濟社會高度發展,大量青壯年追隨時代浪潮外出拼搏,這也帶來了數量空前的空巢老人,“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的寂寥生活成了不少老人的日常。對此,國家積極出臺相關政策,努力破解老年人的精神困局,幫助更多老人融入新時代社會中。早在2022年,江蘇省教育廳就規劃實施了“江蘇高校服務老年教育倍增行動計劃”,公布了首批17個“江蘇高校銀齡學習中心”,這些試點高校成立了專門工作小組,幫助老年人開展學習,重建社交網絡。也是在2022年,廣州市構建起市、區、鎮(街)、村(社區)四級老年教育體系,打造“半小時”老年人學習服務圈。在日益加深的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滿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是老齡事業的重要任務,讓老人不僅“老有所養”,而且“老有所樂”,這是更上一層樓的尊老關懷,同時也開啟了銀發經濟的嶄新機遇。
夕陽無限好,人間重晚晴。從古時提倡的“孝親敬老”,到今天倡導的“生活保障”“精神陪伴”,對老年人關懷的內涵在新時代發展中不斷深化、細化、優化著。“十五五”規劃新征程即將開啟,讓我們接續奮斗,將敬老愛老行動追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列車行得更穩走得更遠。(哲韜、柳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