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適逢秋收時節,淮安市車橋鎮豐年村田野間一派忙碌。豐年村的村部大門朝東,正對著村集體合作社一望無際的稻田,遠遠眺望,一臺臺鮮紅的收割機勻速穿梭在金色稻浪中,收獲新一季的豐收驚喜。
“昨天合作社正式開鐮,已經收了200多畝地,又是一個豐收年!”村黨總支書記盧攀峰說。過去5年間,豐年村村集體收入由2021年的43.2萬元連年攀升,直至今年預計達165萬元,實現村集體收入5年增加近3倍。
數字躍升,得益于以豐年村村集體領辦合作社挑起的“金扁擔”。近年來,豐年村通過“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成立登豐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和農機合作社,推廣全程農機化,形成耕、種、管、收獲、糧食烘干、加工、銷售、采購一條龍產業鏈。“一站式”的綜合農事服務,既解決了農戶農業生產難題,也擴大了村級服務組織服務能力。對簽訂了一條龍機械化服務合同的農戶,村集體合作社提供“從種子到收割”的全程農機作業服務。目前,全村農機作業服務面積達3萬畝以上,覆蓋周邊5個鄉鎮。
腰包更鼓,底氣更足。去年,豐年村一口氣投入100多萬元為農機設備更新換代。走進1200平方米的烘干倉儲房、400平方米的農機倉庫,5臺植保無人機、22臺(套)各類大中型機械一應俱全。升級后的收割機、裝載機馬力大、速度快,無人機、插秧機自動化程度更高,4臺換代后的烘干設備效率提升50%,且使用生物顆粒做燃料,成本降低至以往燃油烘干機的四分之一。如今,豐年村合作社已是淮安市首家智慧農機示范點。
“背靠合作社這棵大樹,我們的收購生意越做越有底氣。”村里的收購大戶紀曉鵬早在十多天前就忙活開了,“遠到山東,近到寶應、高郵,水稻就收到500萬斤。”通過和村農機合作社簽訂租用協議,紀曉鵬將水稻粗加工后出售,隨著合作社農機設備不斷升級,這些年收購生意也愈發紅火。
在追求“年年是豐年”的道路上,豐年村的致富路越走越寬。發展蝦稻米種植,每斤市場價可達10多元;利用1月至5月閑置的育秧大棚種植寵物牧草,冠上本村自有品牌,專供荷蘭兔、豚鼠等食用,每公斤售價可達20元;發展訂單農業,種植高品質蔬菜;整合“巴掌地”“廢溝塘”,全力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統籌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這為我們指明了未來的發展方向。”盧攀峰告訴記者,明年,豐年村計劃建設一座綜合農事服務中心,推動農業機械化向智能化轉變,進一步擴大對周邊鄉鎮農事服務的輻射力帶動力,實現村集體和農民收入一年更比一年“豐”。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張莎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