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萬畝蟹塘旁,總能看到一個戴著草帽、手持平板電腦的身影,這位被村民稱為“數字漁夫”的年輕人,就是江蘇晴宇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宇。從新西蘭留學歸來的國際貿易高材生,為何選擇在家鄉的淤泥里書寫創業傳奇?“因為這里是我的根,也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的試驗田。”劉宇回答。
2018年,劉宇從新西蘭學成歸來,接管父親的蟹塘。“父親養了半輩子螃蟹,耳濡目染,我對這片土地懷有深厚的感情。”回憶起初心,這個“85后”海歸眼中閃爍著執著的光芒,“我想用所學的知識,給傳統養殖業裝上科技的引擎。”
在新西蘭梅西大學的課堂上,劉宇研究的國際貿易課題始終離不開中國農業。當發現鮮活的大閘蟹因檢疫標準難以進入國際市場時,劉宇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與其被動等待市場開放,不如主動升級產業形態。”
站在占地2100畝的現代化養殖基地前,很難想象這里曾是傳統粗放的養殖模式,現在劉宇團隊自主研發的物聯網監測系統,正在重塑這里的養殖模式。“每個池塘都裝有水質傳感器,就像給大閘蟹配備了24小時私人醫生。”他指著手機屏幕上的實時數據介紹,溶氧量、水溫、酸堿度等關鍵指標一旦出現異常,系統就會立即觸發預警并自動采取相關處理措施。
更令人驚嘆的是無人機投喂系統的應用。劉宇說,以600畝螃蟹養殖面積為例,傳統投喂方式,需要配備6組共12人才能完成投喂工作,耗時耗力。而采用無人機投喂系統后,僅需兩名經過專業培訓的員工——一人操控無人機、一人輔助配料,即可完成同等養殖面積的螃蟹投喂任務,僅此一項,每年可節省人工費幾十萬元。
作為金堯大閘蟹合作社的帶頭人,劉宇創造的“訂單+門市+互聯網”模式正釋放乘數效應。線下旗艦店的禮盒蟹售價高達千元,依然供不應求。當前,他計劃打造金湖縣前鋒鎮區域性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致力于水產養殖技術推廣與智能漁業管理,推動水產養殖業的數字化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為區域水產養殖提供系統化、智能化的技術支持與服務。“建成后,中心將輻射周邊水產養殖面積約6萬畝,通過智能化管理和精準技術推廣,有效提升水產養殖的產能與品質,減少病蟲害發生,降低生產成本,推動水產養殖業可持續性發展。同時,中心的培訓與技術服務將有助于提升漁民的經營能力和科技素養,推動農業從傳統模式向現代化轉型。”談起未來,劉宇信心滿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