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撫過位于鹽城市阜寧縣益林鎮蕩東村蟠龍河畔4A界樁的石碑表面,凹凸的刻痕里藏著風的形狀、水的印記。河對岸的4B界樁遙遙呼應,兩根石樁如大地伸出的兩枚指尖,在蟠龍河的碧波之上,勾勒出益林鎮蕩東村的地域輪廓,也叩開了一段跨越百年的水鄉記憶。它們不是孤立的標識,而是串起四村文脈、龍韻傳說與產業振興的“文化紐扣”,每一次觸摸,都能感受到歲月流淌的溫度,聽見蕩東人逐夢前行的腳步聲。
四村匯流,蕩水孕新章
這個枕水而居的村落,村名中“蕩東”二字直白點出“地處蕩灣東岸”的地理稟賦,也注定了水與村落發展的不解之緣。如今的村落格局,是時光與區劃調整共同書寫的答卷:2001年,原深港村、紅聯村、紅濱村、乘風村四村合一,恰似四條支流匯入主河;2009年,隨楊集、益林兩鎮合并歸入益林鎮版圖,讓這片水鄉沃土融入更廣闊的發展格局。一灣碧水串聯起四村的過往,將不同的歷史記憶沉淀為獨屬蕩東的文化印記。
四村各有淵源,卻皆沐蕩水滋養,各藏風華:1958年定名的深港村,因河道縱橫、港汊幽深得名,每一條水道都承載著水鄉人家的生活眷戀;1966年誕生的紅聯村,取“紅心結聯、同心共濟”之意,團結協作的基因早已融入村民血脈;同年劃轉的乘風村,寄寓著“乘風破浪、漁業豐饒”的美好期盼,敢闖敢試的勁頭在世代漁民中代代相傳;而紅濱村則是一段遷徙佳話的見證,當年五地漁民匯聚這片濱水之地,以“紅韻相傳、濱水安居” 定名,不同地域的民俗技藝在此交融共生,碰撞出獨特的文化火花。
蟠龍傳奇,精神鑄鄉魂
界樁旁的蟠龍河,不僅流淌著清澈河水,更傳頌著一段龍佑沃土的千古佳話。明初“洪武趕散”之際,蘇州閶門十多姓百姓背井離鄉,遷居至楊集河東岸。彼時這里蘆葦叢生、荒無人煙,先民們劈荊斬棘、拓荒謀生,這片土地卻長期無名無號。約四百年前,一則傳奇故事為這里賦予了靈魂:東海龍子因觸犯天條被傷貶落凡間,化作金光閃閃的龍形,盤臥在當地圩堤之上。當地一位姓楊的祖傳中醫,帶領村民采摘草藥,悉心為龍子療傷。龍子痊愈后騰空離去,為感念百姓的善待之恩,常護佑此地旱澇保收。為銘記龍佑之功,此地被命名為 “蟠龍頭”,后簡稱 “蟠龍”,河畔的河道也因此得名 “蟠龍河”。
如今,當地的老人們仍能繪聲繪色地講述這段傳說,“蟠龍”二字所象征的不屈拼搏、甘于奉獻的精神,早已深深扎根在蕩東人的心中。在脫貧致富的征程中,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這份精神始終是激勵村民攻堅克難、奮勇向前的精神密碼,成為凝聚鄉魂、滋養人心的文化根基。
地名生金,產業促振興
乘著鄉村著名行動的東風,蕩東村深挖“蕩東”這一地名背后的文化價值與品牌潛力,以“地名+產業”的創新模式,激活了鄉村發展的新動能。依托馬家蕩得天獨厚的灘涂養殖優勢,村里盤活老村部、衛生室等閑置資產,因地制宜改造成專業螃蟹交易市場,注冊“蕩東牌”生態大閘蟹商標,讓帶著濃郁地名印記的“土字號”特產走出鄉村、暢銷四方,成為消費者青睞的生態美味。昔日廢棄的窯場,在村兩委的巧思改造下變身立體綜合魚塘,河面培育珍珠,河下分層養殖鯽魚、草魚、青蝦等多種水產,實現了“一水多用、一塘多收”的生態養殖效益,讓閑置資源煥發新生機。
為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提升“蕩東”品牌知名度,2025年,村兩委在益林鎮海陵古街開設“老街茶莊”。這里不僅茶香裊裊、賓客盈門,收獲了良好的口碑與可觀的經濟效益,更成為茶友休閑聚會、村民交流議事的重要平臺,讓“蕩東”品牌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進一步打響。從生態養殖到文旅服務,“蕩東”地名串聯起多元特色產業,走出了一條以地名賦能、以產業興村的致富路,讓界樁文化與地名故事在新時代的沃土上不斷續寫精彩新篇。
通訊員 馬建軍 范國禮 戴永紅 張洪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