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顆足球劃破秋日長空,點燃六朝古都的激情;當萬千目光聚焦綠茵場,見證草根英雄的拼搏,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蘇超”)已超越賽事本身,成為一場全民共赴的文化盛宴、一次城市共鳴的情感共振、一幅文旅體商深度融合的生動圖景。11月1日,南京奧體中心將迎來“蘇超”決賽的巔峰對決——南通與泰州,兩支承載著地域榮耀的球隊,將用汗水書寫江蘇足球的新歷史。無論最終誰捧起獎杯,這場賽事早已以現象級的熱度,為江蘇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澎湃動能,為人文經濟學寫下了鮮活注腳。
以體育為媒,點燃全民參與的“燎原之火”。“蘇超”的成功,源于對體育本真的回歸與對大眾屬性的堅守。它打破職業體育的精英壁壘,讓教師、工人、學生等普通民眾成為賽場主角,讓城市榮譽由“身邊人”捍衛。這種“草根性”不僅消解了觀眾與賽事的心理距離,更激發了“我也能上”的集體認同。從首輪“搖人送票”的忐忑,到決賽“一票難求”的盛況;從場均觀賽人數突破3萬、超越中甲,到線上直播觀看人次突破17億,“蘇超”用最純粹的競技精神,喚醒了全民對體育最原始的熱愛。更重要的是,賽事通過低票價、多場景參與機制,將觀賽行為轉化為全民共建的情感表達。街頭巷尾的熱議、線上線下助威、自發組織的觀賽活動……體育不再是孤立的競技,而是嵌入日常生活的社群紐帶,最終裂變為席卷全省的“情緒風暴”,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體育強國實踐在江蘇的落地生根。
以文化為魂,激活地域認同的“情感密碼”。“蘇超”不僅是一場足球賽,更是一次江蘇地域文化的集中展演。賽事巧妙地將歷史底蘊、城市性格與競技對抗深度融合,形成了“地域文化IP+低門檻參與+網絡化傳播”的破圈模式。從南京與淮安的“家書互致”,到蘇州與揚州的“詩詞battle”;從徐州與宿遷的“楚漢RAP”,到常州女球迷“吊州”自嘲引發的玩梗狂潮,“蘇超”讓“散裝江蘇”在對抗中走向共情,在戲謔中達成共識。這種基于文化認同的“情感黏合劑”,使賽事超越了勝負之爭,成為城市營銷與文化傳播的超級平臺。線上,網友創作AI視頻、地域熱梗,推動話題播放量突破200億次;線下,城市借勢推出“早茶德比”“楚漢爭霸”等文旅產品,實現“一場比賽帶火一座城”。文化為賽事注入靈魂,賽事為文化拓寬舞臺,二者在互動中共振,在融合中共贏,生動詮釋了“人文經濟學”中“以文潤城、以文興業”的深層邏輯。
以融合為徑,釋放經濟發展的“乘數效應”。“蘇超”的溢出效應,深刻體現了“體育搭臺、文旅唱戲、消費提升”的鏈式反應。賽事不僅是流量的入口,更是消費的引擎。據統計,“蘇超”帶動江蘇全域多場景消費超380億元,實現“1元門票帶動7.3元周邊消費”的杠桿效應。從“池塘漣漪”式的本地客流,到“江河奔涌”的跨市聯動,再到“跨省人潮”的文旅核爆,“蘇超”完成了從“一城自嗨”到“為球赴一省”的躍遷。南京半決賽單日拉動消費7.8億元,南通、泰州借勢推出“賽事+非遺”“賽事+美食”等沉浸式體驗,將“一次性觀眾”轉化為“深度文化游客”。更值得一提的是,賽事吸引了喜力、京東等國際國內品牌破例贊助,概念股金陵體育、共創草坪股價飆升,形成了“賽事火爆—消費增長—資本涌入—反哺賽事”的良性循環。這一過程,既是江蘇“賽事經濟”成熟度的體現,也是“文體旅商”深度融合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決賽的哨聲即將吹響,無論南通還是泰州登頂,勝利都屬于每一個為“蘇超”吶喊的江蘇人。這場草根足球的狂歡,以其全民性、文化性與經濟性的完美融合,為我們提供了“以小見大”的治理啟示:唯有堅持群眾思維,讓人民成為主角;堅持全局思維,推動跨域協同;堅持創新思維,擁抱時代變革;堅持經濟思維,釋放價值紅利,才能在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行穩致遠。以“蘇超”為筆,江蘇正書寫著一篇人文與經濟相融、傳統與現代交織、個體與城市共榮的宏大文章。而這,正是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最動人的風景。(霍碧玉)
